河南大学科技创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 刘宇鹏
【所在学院(科研机构)】生命科学学院
【涉及技术领域】微生物发酵、生物催化、蛋白质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
刘宇鹏,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省应用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大学生物工程系主任。主要从事微生物发酵工程、生物催化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及开发工作。近五年来,先后主持企业横向项目5项,山东省人才项目1项,技术转让项目3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等科研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10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
【创新成果1】
本课题组针对我国1,3-二羟基丙酮(简称DHA)生产领域存在的菌株发酵催化水平低、成本高等关键技术难题,选育出一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DHA重组菌株,DHA的产率平均达到230 g/L以上(20吨罐),甘油转化率达到90%以上,DHA提取总收率达到68%以上。该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二区论文1篇、四区论文1篇、核心期刊4篇,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应用范围:1,3-二羟基丙酮(简称DHA)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和医药合成中间体,是合成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呤、治疗糖尿病药物多羟基哌啶和一些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前体,亦是美国FDA批准的化妆品原料,在化工、医药、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国内外DHA的年需求量达数千吨,市场前景广阔、产品供不应求。
【创新成果2】
本课题组立足于自我创新, 国内首次筛选和选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菌种 Gluconobacter Kondonii HD385,研究利用赤藓糖醇生物催化生产 L-赤藓酮糖的生产工艺。 目前已经完成了从摇瓶到 500 L 罐的发酵研究, 并建立了一种连续灌流催化和连续固定化细胞催化相偶联的生产方法,提高产率,降低产物底物浓度, 提高产品纯度。 并对其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 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目前的 L-赤藓酮糖发酵产量在 150~200 g/L, 产率 90~95%,生产强度 3.0~5.0g/(L·h),提取收率 70%以上;产品纯度超过 80%,符合欧洲药典中 L-赤藓酮糖的质量标准。 应用范围:L-赤藓酮糖是一种稀有糖,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原料、医药前体化合物等,用途广泛且使用量大,具有很高的工业应用价值。
【创新成果3】
葡萄糖脱氢酶(GDH, EC 1.1.1.47)是一种氧化还原酶,在食品和制药工业中是一种重要的酶,在葡萄糖测定试剂盒、葡萄糖生物传感器、辅助因子再生和生物电极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辅因子氧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氧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存在下催化β-D-葡萄糖氧化为D-葡萄糖酸-δ-内酯,因其具有催化活性高和双辅酶特异性等优点,在辅酶NADH和NADPH再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获得了一种高亲和力的葡萄糖脱氢酶突变体,可用于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创新成果4】
针对如何实现功能性糖的高效绿色生物制造,进行生物合成元件挖掘、途径构建与优化。同时,研究生物元件、途径、细胞及环境的适配机制,开发强化代谢驱动力新技术,并进行生产工艺优化、放大与工业化示范,提升绿色生物制造功能性糖过程的效能,实现功能性糖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完成功能性糖的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应用,推动其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为可持续发展和可循环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合作形式】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作价入股
【联系人】张超 【联系电话】15737955421
Copyright 2023 开封科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3028327号